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荡寇志

荡寇志

七十回。清俞万春(1794-1849)撰。俞万春字仲华,别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颖悟,博极群书。文武兼通,弓马娴熟,为一方硕儒。二十岁左右,随父亲到广东任所。嘉庆中叶,适逢徭民起义,其父奉命前往镇压,俞万春因从征有功,得功名。他擅歧黄之术,其父死后,在杭州一带行医,晚年深信佛、道二教,潜心研究医道,著书立说。他一生不以功名荣利为念,只做过秀才。为人治病之暇,常以一黄牛为伴,以酒一壶,铁笛一支,分系牛角,遨游于西湖之上,号为“黄牛道人”。他著有《骑射论》、《火器考》、《戚南塘纪效新书释》、《医学辨症》、《净土事相》等书,均已散佚。唯《荡寇志》得传世。《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全书七十回,结子一回。是一部反《水浒》的书。作者俞万春出于自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心理,极力诋毁农民起义,攻击《水浒传》是“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针对《水浒传》在民间的积极影响,他本着“尊王灭寇”、“但明国纪写天麻”的主旨,自道光六年(1826),迄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花了二十二年时间,呕心沥血,惨淡经营,三易其稿,写下了这部与《水浒传》内容截然相反的作品。全书叙写了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在张叔夜率领下,将梁山起义军斩尽杀绝的故事。作者站在反动立场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压迫的愿望,怀着与社会前进方向相背离的政治观、伦理观,一厢情愿地歪曲事物本质。在作者笔下,原先逼上梁山的好汉,一个个成为叛臣逆子,阵前大失英雄本色,甚至窝窝囊囊地死去。相反,在《水浒传》里出现的恶霸、赃官,却成了忠厚良民和仁义之士。即便象蔡京、童贯等奸臣,作者也煞费苦心地编造了他们与梁山英雄勾结、做儿女亲家的闹剧。《荡寇志》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思想消极反动的小说,但它在艺术上确有一些可取之处,如人物形象的刻划,行文布局,造语设景的写作技巧等都颇具匠心。可惜的是,由于其思想的反动和与人民群众审美意识的对立,掩盖了它艺术特色的光辉。《荡寇志》最早的版本是咸丰三年(1853)徐佩珂南京刊本,后有光绪丙申(1896)慎记书庄石印本、民国三年(1913)上海天宝书局石印本。今本有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戴鸿森校点本。

猜你喜欢

  • 徐州府铜山乡土志

    一卷。清杨世桢等编。杨世桢,贡生。此书不署时代,《耆旧录》中有述及光绪二十五年事,成书当是光绪末年。此编所载事迹,多采自府、县新旧志,窜易成文,很少有新资料,惟篇末商务一篇,则著述现任知县袁国钧所举办

  • 希姓补

    五卷。清单隆周(生卒年不详)撰。单隆周字昌其。明代杨慎曾撰《希姓》二卷。单隆周感到杨慎所撰仍有缺误,因此撰而补之。承《希姓》的体例仍以四声编次。每韵先列《希姓》原编,再列补入的人姓以及订正考误。

  • 箧中集

    一卷。唐元结(719-772)编。元结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玗洞,因号猗玗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天宝进士。曾参加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后任道州刺史。为诗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所

  • 回澜纪要

    二卷。清徐端撰。徐端字肇之,详见《安澜纪要》条。徐端自河防丞,后晋守淮安,再迁徐州道,不二年则总督河道。二十年中,勤于政事。公余之暇,手辑此篇,以述治河之要。光绪十四年(1888)刻印,共二卷。其所纪

  • 煮泉小品

    一卷。明田艺蘅(详见《大明同文集》)撰。是书主要记载煮茶的各种水品。书中将水品分为十类:一源泉、二石流、三清寒、四甘香、五宜茶、六灵水、七异泉、八江水、九井水、十绪谈。书中内容多半前人已经谈及,不出《

  • 戚林八音合订

    四卷。明戚继光、清林碧山撰,三山蔡士泮、藤山陈也人汇辑。明朝名将戚继光本山东蓬莱人,嘉靖年间入闽平定倭祸,为便士卒学习福州话,编有《八音字音字义便览》。清代福州文士林碧山又据福州话编成《珠玉同声》。其

  • 黄山纪胜

    四卷。清徐璈撰。徐璈,著有《诗经广诂》等。《黄山纪胜》清刻本,共四卷。旧志黄山者甚多。与他志相比,兹篇考黄山之高甚详,为他志所不及。旧新安志谓黄山高一千一百八十仞。图经则谓高一千三百七十丈。又有谓黄山

  • 张乖崖事文录

    四卷。明颜端、徐浣同编。颜端,应山(今属湖北)人,曾官成都县教谕。徐浣,杭州人,曾官华阳县教谕。两人生卒均不详。弘治三年(1490),文安人邢表为四川左布政使,他有感于张咏乃四川名宦,于是嘱颜端、徐浣

  • 孝经旁训

    一卷。清孙传澄修订。孙传澄字对涧,浙江宁波人。是书经文作大字,注作小字,列于经文之旁。“广扬名”章下附古文“闺门”一章。“庶人、三才、孝治、圣治纪孝行、五刑、广要道、广至德、广扬名、谏诤、感应、事君、

  • 毛诗古韵杂论

    一卷。清牟应震撰。此书杂论古韵不局限于《毛诗》,盖因治《毛诗》而兼及其他。以为古时已有韵书,以《诗》证之,十五国之地,东西三千里,南北二千里,上自《商颂》,下至《陈》风等,千数百年之久,而用韵没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