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蜀石经残字考

蜀石经残字考

一卷(石经汇函本)。清王昶(1725-1806)撰。昶字述庵,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乾隆甲戌进士,官刑部侍郎,著有《春融堂集》、《金石萃编》等。此书本是《金石萃编》中蜀毛诗石经残本跋尾,后从《萃编》中抽出,刊于《石经汇函》之中,改题其名为“蜀石经残字考”。卷首不录蜀石经原文,仅记起迄。其后每诗分篇,以明监本校之。校记之后,则引《成都记》、《玉海》、晁公武《石经考异序》、洪迈《容斋随笔·经义考》、曹学佺《四川名胜志》、吴任《十国春秋》等书中有关蜀石经的记载,逐条记录,最后考经、序、传、笺的异同,并给以结论。所据之本,自卷一《鹊巢》笺“故以兴焉”起,至卷二之末“二子乘舟”篇止,与吴骞《蜀石经毛诗考异》、冯登府《石经补考》中“蜀石经考异”的毛诗残本所据者同出于武林黄氏。王氏所考与吴氏所校相比,只是对那些与毛刊本不同,而与《释文》《唐石经》《孟子七经考》相同,并作了校记的内容,多所论定。与冯氏之校以唐石经、宋小字本、闽本、明监本、汲古阁本,并逐条考其异同相比,二人互有详略。但在考证其中脱字、误字、衍字及其同异字之由来,论其得失方面,王氏考订之精殊胜于冯氏。例如《诗·江有汜》“之子归”条,王氏认为《桃夭》《鹊巢》等篇皆作“之子于归”,此处亦应依例增“于”字。较之冯氏似有“于”字之说,更为有识,非冯氏所能及。举此一端可以概见其余。至于书中凡有关于蜀石经的诸说一律引入,不专以涉于毛诗者为限,则是因为其原作乃蜀石毛诗的跋尾,而不是蜀石毛诗的校记,因此是可以旁征博引的,不宜据此认为其体例可议。

猜你喜欢

  • 暑窗臆说

    二卷。清王钺(详见《粤游日记》)撰。本书是王钺阅读明代陶珽《续说郛》的有感笔记,乃《世德堂遗书》第四种。王钺自序称:酷暑三伏,挥汗如雨,取架上明人小说百余种,随读随记而成。《辩莘野纂闻》记刘球事。《剿

  • 固哉叟诗钞

    八卷。清高孝木(1649-1726年以后)撰。高孝木,字大立,号青华。浙江嘉兴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官绩溪县知县。孝木虽年届四十始作诗,然罢官后放浪山水之间,故其诗洒落有清气,但深厚不足。本

  • 十三经歌诀标射谱

    二卷。清杨裕藻撰。裕藻字献堂,山东滕县人。是书为便于初学切字而作。所收《十三经》及《四书》之字凡六千七百三十二字,不见经传之字凡九千九百九十字。按四声制谱,各以三十六字母领之。其标射云者,凡两字之切,

  • 三礼从今

    三卷。清黄本骥撰。黄本骥字仲良,湖南宁乡人。举人,任黔阳学教谕,生卒年未详。其书有自叙大意讲:礼制最切于人生日用的莫过于冠、婚、丧、祭四礼,冠礼已久废弃未用,因此从《谷学录》中抽出婚、丧、祭三礼,尽量

  • 兆游文存

    一卷。见《观古堂诗录》条。清叶德辉(1864-1927)撰。此书为辛酉(1921)寓京时所作。文三十余篇。其中或考证经典,或辨别泉币,或精研金石,或概论词曲,或详究五行,不仅文章典则高雅,亦多关于考订

  • 桑弢甫集

    八十四卷。清桑调元(约1695-1771年)撰。桑调元,字伊佐,号弢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调元少有异才,下笔千言。雍正四年(1726)峰顺天乡试,后选举人,特赐进士,授工部主事。调元才锋踔历,诗文

  • 闰八月考

    三卷。王锡祺编。王锡祺,清光绪年间南清河龚稚推步,辑有《小方壶斋丛书》、《小方壶斋丛抄》、《小方壶斋舆地丛抄》及《补编》、《再补编》,详见地理类著录。《闰八月考》三卷,不见《四库全书总目》、《中国丛书

  • 河防辑要

    四卷。民国周家驹撰。周家驹,字子昂,合肥人。好水利之学。以为治河之方,元明清以来最著之书,多详于河道形势,而略于工程建筑之法,家驹因著此书。南京汤明林印刷工厂印本。共四卷,分为名言论,修守类,土工类,

  • 默成文集

    八卷。宋潘良贵(1094-1150)撰。潘良贵,字义荣,一字子贱,号默成居士,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市)人。政和五年(1115),以廷试第二名上舍,为辟雍博士,迁秘书郎。蔡京欲引致,贵谢绝之。累官中书舍

  • 七经掌诀

    一卷。清孟超然(1731-1797)撰。超然字朝举,号瓶庵,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乾隆二十五年二甲进士,累官至吏部郎中。后典试广西,督学四川,廉正不阿,遇士有礼。以亲老告归,杜门却扫,潜心著述,主持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