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文双声

说文双声

二卷。清刘熙载(1813-1881)撰。熙载字伯简,一字融斋,江苏兴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官左中允。治经无汉宋门户,著有《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等。刘氏以为:切音既不始于西域,又不始于孙炎,起于制文字之时。许慎时虽未有叠韵、双声之名,然“河”“可”叠韵,“江”、“工”双声,孙炎以下切音,下一字为韵,取叠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故切音之法实为许氏所开。徐铉注《说文》字音,以孙愐《唐韵》音切为定,其实许氏之声,本可为切。因分音和、类隔二部,后附许声标母,即韵借孙氏,母用许氏。有类隔者,以今为类隔,古为音和。此书先列说文,次列得声,次注原切。原切上一字列于右,得声之字列于左,拟以得声之字改原切上字。《续修四库提要》云:“以得声即含切语,本非明确之言,古代声纽,与今亦有不同,不独韵有今古也。《说文》得声之字,皆可明其同纽,否则即有通转。且古代同在喉牙舌齿唇各部,皆为双声。熙载既考古双声,复以切语范之,故合则取之,不合则去之,所谓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非真能识古双声者矣。”(孙人和)是书刊于同治光绪间,为《古桐书屋六种》之一。

猜你喜欢

  • 宋金元诗咏

    二十卷。《补遗》二卷。清吴绮(1619-1694)编。吴绮字园次,号听翁,时称红豆词人,江都(今属江苏)人。顺治十一年(1654)拔贡,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康熙五年(1666

  • 屈子贯

    五卷。清张诗(生卒年事迹不详)撰。张诗,字原雅,嘉定(今上海)人。正文前有其叔祖张大受、张大琦的《序》,康熙四十年(1701)《自序》,门人参校姓氏(四十六人),《凡例》七则,目录。原文仅以圈断句,进

  • 尚书职官考略

    一卷,附表一卷。清王廷鼎撰。王廷鼎字羡瓠,江苏震泽(今江苏省吴县)人,诸生,俞樾弟子。此书首有俞樾的序。始自《尧典》之“羲和”,止于《吕刑》的“师”,共五十五事。本书拾遗订异,时有所得。比如王廷鼎认为

  • 丹渊集

    四十卷。拾遗二卷。年谱一卷。《附录》二卷。宋文同(1018-1079)撰。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县)人。北宋文学家、画家。皇祐元年(1049)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洋州

  • 刘子易■

    五卷。明刘伯生撰。此书只题《刘子易屩》,而不著作者名称、官职。前有一序,末署“万历庚辰冬十月辛亥弟伯燮顿首书”,由是知作者为刘伯燮之兄。此书不载于《明史·艺文志》,唯传是楼书目称,明刘伯生撰。《湖北通

  • 四礼训蒙

    一卷。朝鲜李恒福撰。李恒福生卒年不详,字子常,一字白沙,号弼云,庆州人。书名所言“四礼”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训蒙”即训导童蒙。著此书的最初动因作者自跋说:“余疾夫小子蒙士,每当祭时,登降拜俯,

  • 停骖录

    一卷续录三卷。明陆深(详见《南巡日录》条)撰。此书是陆深罢山西提学佥事南归时所作。前录成于明嘉靖九年(1530),续录成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杂录诗话、文评、朝章、国典、经义等,也间有考证。其朝

  • 卢氏礼记解诂

    一卷。汉卢植(约159-192)撰,清臧庸辑。植字子斡,涿郡涿县(今河北中部)人。灵帝时,历任博士,九江、庐江太守。黄巾起义,他任北中郎将,率军镇压河北黄巾军,围攻广宗(今河北省威县东),日久无功,被

  • 怀豳杂俎

    十二种,十六卷。清徐乃昌(见《鄦斋丛书》)编。所收多为诗文著作。如志锐《张家口至乌里雅苏台竹枝词》一卷,为作者待罪塞外所作,对了解那里的风俗、习惯,有参考价值。李保恂家藏碑帖书画甚富,精于赏鉴,丛书所

  • 经学通诰

    五卷。叶德辉(1864-1927)撰。叶德辉字奂彬、焕彬,号直山、郋园。湖南湘潭人。清光绪进士,授吏部主事。戊戌维新时期,为湖南顽固派首领之一,诋毁维新学说,排挤打击维新派。文章宗法桐城古文。是近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