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黄氏日抄

黄氏日抄

九十五卷。南宋黄震(1213-1280)撰。黄震字东发,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历任吴县尉、抚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浙东提举常平等职。宋亡后,隐居宝幢山,饿死师事五文贯,为朱熹的三传弟子。宗朱熹之学,但不盲从,而有所立异。他认为,理既无定形,亦无终止,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历万世而不变;道即理,即日用常行之理。道者,“大路之称”。认为孔子的“性相通”,才是最平实、正确的人性论。强调只有“敬”才能克去“己私”,达到“复礼”的目的。著有《古今纪要》等书。此书又名《东发日抄》,原为九十七卷,其中八十一卷,八十九卷。已散佚。书中凡读经三十卷,读三传及孔氏书各一卷,读诸儒书十三卷,读史五卷、读杂史、读诸子各四卷,读文集十卷,计有六十八卷,皆论古人。自第六十九卷以下,包括奏札、申明、公移、讲义、策问、书记、序跋、启、祝文、祭文、行状、墓志著录者共二十九卷。此书实为作者研究经、史、诸子的随笔札记,再断以自己的论述而成。其中有仅摘录切要数语者,有不摘一语而仅存其标目者,亦有不存标目而仅录一二字者。书中排斥佛、老之学,认为“佛、老之害极矣!”(《黄氏日抄·钦德载闲道集序》)近世佛教之害尤甚。不但愚者信之,甚至“讲明儒学者,亦或阴移其说而不自知。”(出处同上)他们虽言理,但杂禅,借儒谈佛是儒学之病。对杨时、谢良佐、陆九渊、张九成等亦颇指斥。对王安石的变法持批判态度,认为王安石破坏祖宗法度,聚敛毒民,生事开边,扰乱天下。对王充、柳宗元、叶适等学者,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柳宗元《断刑论》下谓“赏务速,不必春夏。罚务速,不必秋冬”(《黄氏日抄·柳文》)论得切中要害;《六逆论》中提出的“贵不足尚”、“亲不足与”、“旧不足恃”(出处同上)的用人原则,为辨别人才的良策。称叶适的《水心别集》是“论治之书也,别集后总又其救世之策也。”(《黄氏日抄·叶水心文集》)他对朱熹校正的《阴符经》、《参同契》持怀疑态度,认为不能无疑。朱熹认为《周礼》可以致太平,他亦不苟同其说。书中解说经文,他或引诸家以羽翼朱子之说,或者舍弃朱子之说而取诸家,不坚持门户之见。《四库全书总目》评其:“盖震之学朱,一如朱之学程,反复发明,务求其是,非中无所得而徒假借声价者也。”有元刊本,明正德中刻本,清乾隆中汪佩锷校刊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删补颐生微论

    四卷。明李中梓(见《内经知要》)撰。作者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证经验,总结出一些观点,多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如“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阴在

  • 常变通考

    三十卷。朝鲜柳长源撰。柳长源字叔远,号东岩,全州人,生卒年不详。此书按顺序目录如下:《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学校礼》、《国恤礼》、《“家礼”考疑》。此书以朱子《家

  • 庭帏杂录

    二卷。明袁衷(生卒年不详)撰。袁衷字秉忠,东莞(属广东省)人。正统进士,授户部主事。历悟州府知府,改平乐府、永州府,所至公正廉明,百姓蒙其惠。袁衷尤长于诗文。著有《庭帏杂录》、《竹庭稿》等。此书是袁衷

  • 仪卫轩文集

    十二卷。《外集》一卷。《附录》一卷。《诗集》五卷。《遗书》三卷。清方东树(1772-1851)撰。方东树,字植之,安徽桐城人。主治经史。受学于姚鼐,为桐城派作家,以反汉学为旗帜,极力宣扬程朱理学。曾谓

  • 石庄小隐诗集

    八卷。光开霁(?-1930)撰。光开霁字慕巢,安徽桐城人。宣统元年(1909)举孝廉方正。其族为桐城望族,所为诗文,又宗法其乡贤方望溪姚措抱,故其文辞之瑰玮,与其志意之倜傥相称,辛亥后皖督孙毓筠,曾委

  • 卫辉府志

    五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德昌修,徐郎斋纂。德昌,满洲正白旗人,由内阁中书乾隆四十八年(1783)来任知府。徐郎斋,举人,其余情况不详。《卫辉府志》自从康熙三十四年续修后,百余年未续修。疆域扩大,统

  • 格物通

    一百卷。又称《圣学格物通》。明湛若水(1466-1560)撰。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初名露,字民泽,避祖讳,改名雨,后定今名。增城(今属广东)人。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

  • 论语述何

    一卷。清刘逢禄(1776-1829)撰。逢禄字申受,江苏武进人,经学家,为常州学派创始人之一。著有《左氏春秋考证》、《春秋公羊经传何氏释例》、《刘礼部集》等。是书卷末逢禄称是书旨在追述《何氏解诂》之义

  • 外科全生集

    见《外科证治全生集》。

  • 草庐经略

    十二卷。明无名氏撰。此书原为曾冕士家抄本,不著撰人。清道光间伍崇曜氏据书中有“国初两淮郡县多为张士诚所据,高皇帝欲取之”云云,遂定撰者“殆胜国人矣”(《草庐经略·跋》)。考定其明人作,诚为有据。书名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