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īng

应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姬姓。周武王之子被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为应侯,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二是少数民族姓氏,历史上西域姓氏中有应氏。

应姓发源于河南。晋永嘉之乱后,应姓渡江南下。唐宋两代,应姓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其发展重心已移至南方,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成为其繁衍生息之地。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也已有了应姓人家散居。元代以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都有应姓人家入居,后还迁徙到了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明初,应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等地。如今,应姓尤以浙江、安徽等省为多。

应姓历史人物有应曜,汉初隐士。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拒。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应顺,东汉大臣。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以廉直著称于世。育有十子,皆有才学,极大地壮大了汝南应姓的声名。应劭,东汉人,少时博览群书,因感叹古代典籍流失,于是立志著书。著有《汉官仪》及《礼仪故事》,又撰《风俗通义》记录汉代礼仪及历史地理。应,三国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百姓对安居乐业的期盼。

应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七十五位。


周武王封应,其后以国为氏。(见《广韵》)

应氏,侯爵,武王第四子,今汝州叶县故应城是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

▲<汉>应顺,南顿人,河南尹。<后周>应用,江南人,书法家。<清>应宝时,浙江永康人,诗人。

猜你喜欢

  • 读音:chū【源】 见《姓苑》(9,11,12,60)。【望】 郓城、南郡(17,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人】 初暐,宋时胶水人,第进士,历官集贤院,知潍州(6

  • 阿冬

    读音:A-dōng【综】 僜人姓。世居西藏察隅(435)。

  • 读音:Qiáng强姓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源于姬姓,是黄帝玄孙禺彊的后代。二是郑国大夫强之后。三是源于姜姓,齐国公侯公孙强之后。四是少数民族姓氏。如十六国时前秦苻坚后代姓强。强姓起源于今河

  • 读音:É【源】鲜卑族姓(21)。【变】《魏书》作娥(44,70)。亦作鵞(62)。【人】鹅青,魏将。《晋书·安帝本纪》载,晋义熙十三年夏,刘裕败魏将鹅青于河曲(21)。现行罕见姓氏。今广东之

  • 读音:mí【源】①系自芈姓。麋子国,在楚之当阳(故城在今湖北当阳),见《国名纪》(17)。以国为氏。又说,楚大夫受封于南郡之麋亭(故城在今湖北江陵东南),因以为氏(7,12,21,60)。②楚王工尹糜

  • 读音:Jūn【源】 系自祁姓(一作嬴姓)。春秋时麇国,故城在今湖北郧县,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17,62)。【变】或作〔麏〕(17)。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 收载; 《姓氏词典》据《姓觿》亦

  • 滕濆

    读音:téng fén【综】颛顼娶滕濆氏,见《大戴礼·帝系篇》(60,62,63)。亦作〔滕坟〕(60,62)、〔滕��〕(86)、胜奔(69)、〔腾奔〕(63)。历史上罕

  • 读音:Chuí【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贵姓何来》(77)。罕见姓氏。《姓氏词典》 据《姓苑》 收载。其注云: “以地名为姓氏。垂,春秋卫邑,即今山东曹县北句阳店。宋有

  • 庫傉官

    读音:Kù'nùguān【源】 源出鲜卑徒何种,本莫容燕所属部落(70)。当以部为氏。一说,乌桓东部大人库傉之余种,后以为氏(27,44,60)。【变】 ①隋初改为库氏(7,27,44)。②亦作〔库褥

  • 读音:Tíng【源】 春秋时楚大夫廷臣之后有廷氏(15,60)。【布】 北京、四川成都(91)、台湾台北(64,68,261)、陕西绥德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 今北京,山西之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