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又称火泻、热泄。《证治汇补·泄泻》:“火泄者,暴注下迫,焦黄秽臭。”《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又有火泄,即热泄。脉数实,腹痛肠鸣,口干喜冷烦渴,小便赤涩,后重如滞,泻水,痛一阵,泻一阵,泻
书名。①清·张隐庵注释,高世栻纂集。6卷。书成于1683年。据高氏序言称,本书原为其师张隐庵所注释,稿未成而病逝,由高世栻重予编撰补订成书。书中选录了前人的一些注疏,并有不少张、高二氏的见解。但有一些
病名。又名叉喉风,见《重楼玉钥》卷上:“严氏赤散:治一切喉痹、缠喉、双单鹅、叉喉恶证。”本病见先咽喉作紧,风痰上涌,多有绵涎,内紧外浮肿,不能饮食,渐至咽喉紧闭,如叉叉住,故名叉喉。治疗:外用冰硼散、
病证名。指月经来时,色如黑灰或如黑豆汁样。《竹林寺女科秘方》:“此属虚弱血衰之症。如见面色青,嗜睡,或卧不安,五心烦热,口舌干,头目眩晕,小腹作痛者,宜服调经丸。若沉黑色败,由于虚寒者,宜补中益气汤、
《卫生宝鉴》卷十六方。罂粟壳(蜜浸炒)六两,乳香、肉豆蔻、砂仁各一两半,当归、白芍药、木香、丁香、诃子皮、藿香、黄连、青皮(去白)、陈皮、炙甘草、厚朴(姜制)各一两,炮姜、枳实(麸炒)各半两。为细末,
①头的后方,枕骨部位。《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胜……头项囟顶脑户中痈。”②经穴名。代号DU17。出《素问·刺禁论》。别名匝风、会额、合颅。属督脉。督脉、足太阳之会。位于头正中线,风府穴直上1.5
丛书。①26卷本。汉·张仲景等撰述。明·赵开美校刻,初刊于16世纪末。全书包括张仲景《伤寒论》10卷,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0卷,宋云公《伤寒类证》3卷,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3卷,共四种。②20卷本
指能够疏利气机,破除郁滞积结之气的治疗方法。具有这种治疗作用的药物,如青皮、枳实等,则称破气药。《温疫论》上卷:“若专用破气之剂,但能破正气,毒邪何自而泄?胀满何由而消?”
指肩胛骨、子骨,左右共四块。详各条。
蓆是席的异体字。详席疮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