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即时毒,见该条。
出《扁鹊心书》。为洋金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湖南药物志》。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综合性医书。清·奎瑛撰于1842年。4卷。本书包括药性与脉诀二编。药性按平、温、寒、热性分类记述,并以药物的药性结合升降浮沉和配伍的原则予以阐述;脉诀简述诊脉各法,并介绍望、闻、问、切四诊,内容简略。
病名。多由心脾火旺上攻所致。症见舌上生疮,吐出口外,上结黄靥,难以饮食。治宜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方可选用五味消毒饮、犀角地黄汤、导赤散等加减。参见舌上疮条。
见《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即鬼灯笼,详该条。
《痧胀玉衡》卷中方。桃仁、红花、独活、细辛、山楂、香附、青皮。水煎,加童便服。治倒经痧,即经行之际,适遇痧发,经阻逆行,或鼻衄,或吐血,肚腹肿胀,卧床不能转侧。原著无方名,本方方名来自《杂病源流犀烛》
①见《药材资料汇编》。为南沙参之处方名。②见《本草从新》。为荠苨之别名。各详该条。
参见许氏幼科七种条。
是荞的异体字。详参荞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