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浮肿

小儿浮肿

病证名,又名小儿肿病。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皮肤,引起头面目窠四肢腹部以及全身浮肿的病证。《儒门事亲》:“小儿通身浮肿,是水气肿也。”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肿病有二:一者气肿,因脾胃虚而气攻腹,腹胀误行转药下之,致虚气上附于肺,行于四肢面目而作肿也。……二者水肿,因上焦烦渴,饮水无度,脾胃虚而不能约制其水,肾反乘脾,土随水行,上附于肺,肺主皮肤,脾主四肢,故水流走于四肢皮肤而作肿也。”可见浮肿的病变,主要在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气化失宣,水液潴留,因以为肿。《证治准绳》指出肿病的机制是“肾为本而肺为标,皆至阴积水。其为病也,肾者胃之关键,关键不利,机不转枢,水乃不行,渗于脉络皮肤而为浮肿。”因此浮肿有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的说法。治则:《金匮要略》载“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临床常用的有发汗、利小便以及健脾益气温肾化浊等法。亦可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胃水胆水小肠水大肠水膀胱水辨证施治。详各条。

猜你喜欢

  • 吓痈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赫痈。指生于脐上三寸建里穴之腹皮痈。证治见腹皮痈条。

  • 荜拨没

    出《本草拾遗》。即荜拨根,详该条。

  • 外感湿痰

    湿痰证之一。《症因脉治·外感痰症》:“湿痰之症,身发寒热,面目浮肿,恶寒头痛,身痛不能转侧,呕吐恶心,烦满不渴,此外感湿痰之症也。”多因坐卧卑湿之地,或感受雨湿,与体内水液交凝而致。治宜散风除湿为主。

  • 包诚

    【介绍】:清医学家。字兴言。安吴(今安徽泾县)人。学于张琦,尝评时医庸陋云:“各据门户,执古方不能治今病,读医经不如多临症之说;不深求经方药录用意所在,徒创异说,以博名誉;论说曰繁,医学曰晦。”他认为

  • 妊娠消渴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即胎前消渴。详该条。

  • 高岭土

    见《矿物学与丹药》。为白石脂之别名,详该条。

  • 六气感证要义

    书名。清·周岩撰于1898年。作者认为外感病证的病因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遂依次分述风、中风、寒、中寒、暑、风温、湿、风湿、湿温、燥、火等多种病证。于六气的每一外感病证,先集说,次方解,集诸

  • 妊娠衄血

    病证名。亦名胎前鼻衄。见《证治准绳·女科》。多因孕后嗜食辛辣,积热不散,上蒸于肺,灼伤肺络,血随上逆,发为鼻衄。若衄血不止,热伤胞络,有坠胎之虞。宜养阴清热,止血安胎。用丹皮汤(《竹林寺女科秘方》:丹

  • 冬术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白术,详该条。

  • 睛陷

    病证名。见茹十眉《五官病》。即目内陷,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