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亦丹
【介绍】:
见朱颜条。
【介绍】:
见朱颜条。
病名。系下唇生疮,唇部肿起者。多油痰毒邪火上冲所致。《重楼玉钥》卷一:“驴嘴风生在下唇,逐时肿大不堪论,更加作痛如刀刺,敷药频施效自神。初起下唇生一红疮,逐时肿大,渐至下唇长出。”疼痛甚剧,或身发寒热
指面部作肿。与面浮属虚者相对而言。《素问·平人气象论》:“面肿曰风。”多因食后冒风,或风热相搏,上攻头面所致。治疗以祛邪为主。《医学入门》卷五:“面肿乃食后冒风所致,能食者风虚,面麻木,牙关急搐,升麻
用收敛的药物,以治疗滑脱不固的疾病。《汤液本草》卷上:“涩可以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又如病人多汗或病后自汗,为卫气不固,用牡蛎散以敛汗固表。又如肾虚而遗精,用金锁固精丸以涩精止遗。
【介绍】:见韩懋条。
见伤山条。
流痰病的一种。《医门补要》卷中:“脾肾两亏,加之劳力过度,损伤筋骨,使腰胯隐痛,恶寒发热,食少形瘦,背脊骨凸肿如梅。初不在意,渐至背伛颈缩,盖肾衰则骨萎,脾损则肉削,但龟背疾已成。”治见流痰条。相当于
头骨的别名。详该条。
表里错杂的证候。因平素心、脾、肾虚,又感外邪;或外感表寒,误用攻下法所致。如症见恶寒无汗、发热,又见神乏气短、纳呆肢倦、心悸腰痛、舌白脉浮等。
病名。见《外科理例》卷五。即生于环跳穴处的附骨疽。详附骨疽。
见《山东中药》。即蟾酥,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