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标本中气

标本中气

运气术语。六气的变化,可分标、本、中见之气等,以说明运气的变化与人体发病的关系,提示治疗的法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气有从本者,有从标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少阳和太阴之气从本,因少阳是本火而标阳,太阴是本湿而标阴,二者都是标本同气,所以从本。少阴和太阳之气,或从本或从标,因少阴是本热而标寒,太阳是本寒而标热,二者都是标本异气,故根据变化或从本或从标。阳明和厥阴之气,不从标也不从本,仍从其中见之气。因阳明本燥而标阳,中见太阴湿土,燥从湿化,所以从乎中气;厥阴是本风而标阴,中见少阳相火,风从火化,所以亦从乎中气。古人认为人在气交之中,因天地有非常之变,感而成病;病变过程中,也会与六气有相应的变化。概括标本中气的治法,无论取本取标或取中气,只要是病之所生,就是治之所施。又《素问·六微旨大论》:“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张景岳注:“此以下言三阴三阳各有表里,其气相通,故各有互根之中气也。少阳之本火,故火气在上,与厥阴为表里,故中见厥阴,是以相火而兼风木之化也”(《类经》卷二十三)。如以经脉来说,凡互为表里的,在六气则互为中见。

猜你喜欢

  • 燥屎

    见《伤寒明理论·腹满》。即燥矢。详该条。

  • 黑疸

    五疸之一。出《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多因酒疸、女劳疸等日久不愈,肝肾虚衰,瘀浊内阻所致。症见身黄不泽,目青,面额色黑,心中懊憹,肤燥,爪甲不仁,大便黑,膀胱急,足下热,脉浮弱;甚则腹胀,如有水状

  • 经行下肢瘀血

    病证名。指经前或经期两下肢瘀血,经后即恢复。多因气滞寒凝,瘀血滞于下肢。症见两下肢瘀血,肤色紫暗,重者青筋暴露。下肢发凉,麻木感、或兼肿胀,胸腹胀满,常伴经来腹痛。治宜理气活血,祛寒通络。方用血府逐瘀

  • 汗粟

    病证名。指寒邪束表,误用寒凉,以致寒郁化热。其症“形如芝麻,细细白泡,似乎疮,痒痛全无,惟胸腹胫内居多”(明·秦景明《幼科金针》)。治宜清热透发,用加减柴胡汤(柴胡、黄芩、连翘、牛蒡子、桔梗、山栀、葛

  • 重强

    重,谓脏气重迭;强,谓气不和顺。指脾病不能输养四脏,出现四肢不举、九窍不通等脏气功能障碍的病证。《素问·玉机真脏论》:“中央土以灌四傍……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 上焦吐

    证名。《活法机要·吐证》:“上焦吐者,皆从于气。……其脉浮而洪。其证食已暴吐,渴欲饮水,大便结燥,气上冲而胸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宜用桔梗汤、木香散、七气汤,或用六君子汤加木香、藿香、桔梗、枇杷叶等

  • 风寒喘逆

    病证名。指风寒郁于肌表,壅于肺脏所致的气喘。《症因脉治·喘症论》:“风寒喘逆之症:头痛身痛,身发寒热,无汗恶寒,喘咳痰鸣,气盛息粗。”脉浮缓为风,浮紧为寒,六脉俱浮,表有风寒,六脉沉数,寒郁为热。治疗

  • 血风

    病名。见《解围元薮》卷一。即疠风。详该条。

  • 白喉忌表

    白喉治法注意事项之一。清·耐修子《白喉治法忌表抉微》认为“(白喉毒邪)一经表散,仅能纷窜于经络之中,而不能透出于皮肤之外,愈入愈深,有入无出”,因而提出养阴清肺的治法。其实忌表仅适用于肺燥无表证者。《

  • 震颤法

    指捏持针柄作小幅度快速振摇的一种方法。有促使得气及增强针感的作用。《神应经》:“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