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实热证

肝实热证

证名。指肝经邪热炽盛的病症。《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息忿忿如怒状,名曰肝实热也。”《太平圣惠方》卷三:“夫肝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致心下坚满,两胁痛引小腹,忿忿如怒。气逆目眩,为血有余,即目痛,眼眥赤,生瘜肉,阳毒所致,悒悒先寒而后热,颈直背强,筋急不得屈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肝胆经虚实热证治》:“肝实热,阳气伏邪胁痛,忿忿悲怒,发热喘逆,满闷,目痛,视物不明,狂悸,非意而言,乍宽乍急,所作反常。”《杂病源流犀烛·目病源流》:“肝脏积热,先患赤肿,疼痛,怕日羞明,泪溢难开,忽生翳膜,初患一目,渐及两眼。”治宜泻肝清热为主。选用竹沥泄热汤泻肝汤泻青丸等方。

猜你喜欢

  • 扇叶葵

    见《广州植物志》。为蒲葵之别名,详该条。

  • 无犯胃气

    治则之一。指治病不宜妄用攻伐、苦寒等药物戕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纳谷者昌,绝谷者亡。”胃气足则元气易复,胃气伤则病难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

  • 茶辣

    见《中国药用植物提要》。为吴茱萸之别名,详该条。

  • 如银障症

    病名。见《审视瑶函》。即如银内障证。详该条。

  • 伏热在里

    体内先有热邪潜伏,或其他邪气郁而化热,致肠胃热积。临床表现为发病时即见咽干、口臭、腹胀压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等内热症状。

  • 八楞风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六棱菊之别名,详该条。

  • 霜桑叶

    见《本草正义》。为桑叶之处方名,详该条。

  • 后曲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瞳子髎。见该条。

  • 陆放翁

    【介绍】:见陆游条。

  • 传信方

    书名。见《唐书·艺文志》。2卷。唐·刘禹锡撰于818年。刘氏集个人用于临床确有良效的方剂辑成此书。所收方药大多符合验、便、廉的原则,故在唐、宋方书中颇多引用。自元以后,渐次散佚。1959年,上海科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