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茵芋丸

茵芋丸

①《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方。茵芋叶、铅丹秦艽钩藤皮、石膏、杜蘅、防葵各一两,菖蒲黄芩各一两半,松萝半两,蜣螂十枚,甘草三两。为细末,炼蜜为丸,小豆大,三岁以下小儿每服五丸,三岁以上每服七丸,五岁以上每服十丸,十岁以上每服十五丸。治小儿少小有风痫疾,至长不除,遇天阴节变便发动,食饮坚强亦发,百脉挛缩,行步不正,语言不便。②《普济本事方》卷三方。茵芋叶、朱砂薏苡仁各一分,牵牛子一两半,郁李仁(去皮尖,微炒)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轻粉为衣,每服十至二十丸,五更初温水送下,到晚未利可再服一、二次,以利为度,白粥将息。治历节肿满疼痛。③《普济本事方》卷四方。炒茵芋叶,薏苡仁各半两,郁李仁(去皮尖,微炒)一两,生牵牛子末一两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姜、枣煎汤送下,未利加至三十丸,日三次,以利为度,白粥补之。治风气积滞脚气,常觉微肿,发则或痛。

猜你喜欢

  • 伤寒发黄

    病证名。指外感病邪而出现黄疽症者。《景岳全书·杂证谟》:“表邪发黄,即伤寒证也凡伤寒汗不能透而风湿在表者有黄证,或表邪不解,自表传里而湿热郁于阳明者,亦有黄证。表邪未解者,必发热,身痛,脉浮,少汗,宜

  • 何世仁

    【生卒】:1750~1802【介绍】:清代医家。字元长,号澹安,又号福泉山人。青浦(上海)人。其先人自宋代起数代业医,世仁为第二十二代世医,长于望、闻之术,撰有《伤寒辨类》、《何元长先生医案》。其医案

  • 地胆头

    见《广州植物志》。为苦地胆之别名,详该条。

  • 鸡冠疮

    病证名。见清·崔秉铣《妇科宗主》。指阴挺脱出红肿溃破者。外用《妇科宗主》方:飞矾、铜绿、五味、雄黄、桃仁,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五钱,以方内雄黄为衣,每周一丸纳阴中。

  • 六气

    ①人体气、血、津、液、精、脉等六种基本物质。因其均发生于后天水谷精气,故名。《灵枢·决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②风、热

  • 杜大醇

    【介绍】:见杜婴条。

  • 手腕毒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五。因毒受在掌后腕处,因心经风寒凝滞,血不流通、结成此毒。当用定痛败毒散,若透手腕、毒邪易流骨髓而使证情缠绵。证治参见腕痈及附骨疽条。

  • 产后脚痛

    病证名。《竹林寺女科秘方》:“产后双脚痛不可忍者,乃下血虚也。下元清冷,寒邪入骨。治宜乌药顺气散加减(乌药、姜蚕、桔梗、枳壳、天麻、白芷、干姜、川芎、石南藤、陈皮、乳香、麻黄、甘草、桑寄生、葱头,加姜

  • 古作脣。又名口唇、唇口、飞门。于口之前端,分上唇、下唇。为脾之外候。《素问·五脏生成》:“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唇与发音有关,《灵枢·忧恚无言》:“口唇者,音声之扇也。”

  • 经来泄泻

    见《竹林女科证治》。即经行泄泻。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