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
人体部位名。指足跟部。《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结于踵。”
人体部位名。指足跟部。《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结于踵。”
经穴名。代号BL49。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肋间动、静脉后支。主治恶心,呕
见本事方续集条。
证名。《医门补要》卷中:“肌肉如铁,胸腹串痛,按之有跳跃之处。……针刺不得入,此真气已竭,血不流行,则肌肉呆板。”
煎服法之一。即焗服。对含有挥发油或容易出味,用量较少,久煎失效的药物,如西红花、肉桂、番泻叶等可用泡服法。泡时用半杯开水或将煮好的一部分药液趁热浸泡(加盖,以减少挥发油的挥发)。
医论著作,1卷。元·王履撰于1368年。全书收医论23篇,寓有对医学探本溯源,贯彻源流之义,故名《医经溯洄集》。内容有研究《内经》、《伤寒论》等医著心得,对于温病与伤寒的辨析和对李东垣学说的探讨。他根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老鸦糊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出《素问·气厥论》。又名溲血、尿血。指血随小便排出而无疼痛者。详尿血条。
【介绍】:见陈良佑条。
病名。出《素问·大奇论》:“肝雍,两胜满,卧则惊,不得小便。”多因愤郁气逆积湿生痰蕴蒸而成。初起期门穴处微肿隐痛,牵引胁肋,拒按,或便溺则疼痛加重,或侧卧咳嗽,脉弦数,常见恶寒发热。继则局部胀痛加剧,
证名。见《丹溪心法·衄血》。因肝胆郁热,心肾之阴受损所致。常伴见胁痛口苦、烦躁不眠等症。治宜清火解郁、滋阴泄热,用河间生地黄散加减。也有因外感,邪热郁于阳明不得发越所致者,症见目痛鼻干不眠,或身热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