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通志》。为荸荠之别名,详该条。
食物本草著作。八卷。原题为“太仓云谷穆世锡辑,华亭眉公陈继儒正,男天谷士清编。”撰年不详。是书以医理述食物之性,共分水、谷、菜、兽、禽、果、鱼、味八类,一类为一卷。现有明万历间刻本。
见《本草求真》。为蓬莪术之别名,详该条。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乌梅肉一钱,轻粉五分。同研,不见粉亮为度,如硬则用唾液润之,不可用水,研至成膏,按患口大小,作薄饼数个,以贴毒根,外用膏掩,日易一次,待毒根不痛,落下乃止。治毒根凸起。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柿漆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约公元前215~?【介绍】:西汉时著名医家。齐临菑(今山东临淄)人。因任齐太仓长之职,故又称仓公或太仓公。曾先后向公孙光、公乘阳庆等人学医,医术高明,尤其重视脉法的运用,治病每针药并用,取得
病名。指眼眶上缘额骨作痛。见《丹溪心法》卷四。又名眉框痛、眼框骨痛。《杂病源流犀烛·眉棱骨痛》:“眉棱骨痛,风痰湿火,俱有病也。……有由风痰,眉骨痛连于目,不可开,昼静夜剧者,宜芎辛导痰汤;有由痰火,
正骨器械。出《医宗金鉴》卷八十七。以白布量患部之长短、阔窄和病势之需要,予以缠裹。相当于绷带。
【生卒】:十二世纪【介绍】:宋代医家。注撰《卫济宝书》一卷,为治痈疽等外科疾病方书。
人痘接种法之一。取痘痂20~30粒,研为细末,和净水或人乳三、五滴,调匀,用新棉摊薄片,裹所调痘苗在内,捏成枣核样,以线拴之,塞入鼻孔内,12小时后取出。通常至七日发热见痘,为种痘成功。此法为我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