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往来寒热

往来寒热

证名。指寒症与热症间代而作,日发一次或数次的症状。为伤寒少阳病主症。《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类证活人书》卷八:“往来寒热者,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往来寒热有三证,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有表证而往来寒热者,用小柴胡也;有里证而往来寒热者,大柴胡也;已表或已下而往来寒热者,皆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也。”《伤寒发微论·论伤寒七十二证候》:“寒热往来,此证有三。一者中风证,小柴胡汤;二者热入血室证,刺期门;三者状如温疟黄龙汤证。”《景岳全书·杂证谟》:“凡寒热往来之病,其证有二,盖一以外邪不解而然,一以阳盛阴虚而然。此其一为表证,一为里证,所当辨治不可紊也。寒邪郁伏经络而为寒为热,此似疟非疟之类也。治法虽宜表散,然邪气得以久留者,必其元气之虚而正不胜邪也,故凡治此者,皆当以兼补血气为主。若血分微虚,形气本不甚弱而邪有不解者,三柴胡饮;若火盛血燥而寒热不已者,一柴胡饮;若因劳倦或气体本弱或肝脾不足而邪有不净者,四柴胡饮五柴胡饮补中益气汤;若阳邪陷入阴分,微兼内热而邪有不解者,补阴益气煎;若脾胃阳气不健,中气不暖而邪有不解者,温胃饮;若病久元气大虚而寒热不退者,但当单培元气,不必兼散,宜五福饮归脾汤,或大补元煎理阴煎之类,察其阴阳,择而用之。若果阳虚,非用温补不可。”又:“阴虚阳胜,或阴阳俱虚而为寒热往来者,此以真阴不足,总属虚损之病也。然其阴阳微甚,亦所当辨。”本证亦可见于虚劳。《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虚劳》:“虚劳之症,皆见发热,而虚损之热,多发于外,轻手按之即得,或潮热,或往来寒热。”参见虚劳发热条。

猜你喜欢

  • 风冷失音

    病证名。多因肺受风冷,致肺气闭邪,气机阻闭而失音。《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风冷所伤,咽喉肿痛,语声不出。”症见头痛身疼,恶寒无汗,喉痛失音。治宜辛温散寒。用九味羌活汤、麻黄汤等加减。参见暴瘖条。

  • 泡水

    见《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即羊水。

  • 腰围

    在脐水平线绕身一周的长度。《灵枢·骨度》:“腰围四尺二寸。”

  • 姚九鼎

    【介绍】:见姚浚条。

  • 盘疝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腹中痛在脐旁,名曰盘疝。”多由感寒气滞所致。治宜散寒理气,用芍药甘草汤加肉桂、香附。

  • 心汗

    病名。《丹溪心法·盗汗》。指心窝部多汗。《医林绳墨·汗》:“又有心汗者,当心膻中,聚而有汗。”因忧思惊恐,伤及心脾所致。治宜补养心脾,敛神益气,选用生脉散、归脾汤、补心丹、茯苓补心汤等方。

  • 花心风

    病名。见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即花癫。详该条。

  • 产宝

    书名。①清·倪枝维撰,许琏校订。1卷。书成于1728年。本书论产后诸病的证治,并以生化汤为主方,化裁为若干方。收刊于《园医书六种》中。②指《经效产宝》,见该条。

  • 保冲大夫

    元代医官职称。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正五品。

  • 伏热在里

    体内先有热邪潜伏,或其他邪气郁而化热,致肠胃热积。临床表现为发病时即见咽干、口臭、腹胀压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等内热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