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热身肿

湿热身肿

病证名。身肿类型之一。《症因脉治》卷三:“湿热身肿之症,身热目黄小便赤涩,胸腹胀闷,四肢黄肿口渴心烦,此湿热作肿,即阳水肿之症也。湿热身肿之因,或湿热行令,袭人肌表,或先伤于湿,湿气久留,郁而成热,则湿热肿症作矣。”脉多洪数或沉滑。治宜清金利水,可选用清肺饮四苓散八正散二妙丸羌活胜湿汤等方。参见身肿、水肿条。

猜你喜欢

  • 桐油中毒

    病名。因误食桐油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外,还可见发热、气短、肢麻、水肿、心脏扩大、肝肾功能损害等。治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桐油毒的药物,如甘草、干柿

  • 弹法

    ①刺法名。《素问·离合真邪论》:“弹而怒之。”意是指在针刺前以手指弹动皮肤,使脉气满的方法。后世医家发展为,入针后,用手轻弹针柄,以促使得气的方法。《针经指南》:“弹者,凡补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

  • 商谷

    经穴别名。《针灸集成》:“商谷二穴,在石关下一寸。”所指即商曲穴。

  • 九道

    古代所论的月行之道。《汉书》:“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宋史》:“凡五纬,皆随日由黄道行,推

  • 大生要旨

    书名。5卷。清·唐千顷撰。刊于1762年。卷1种子,卷2胎前,卷3临盆,卷4产后,卷5保婴。书中论胎产、儿科常见疾病及护理事项,内容较简要。此书流传较广,另有增订或改编本,如《增广大生要旨》、《三科大

  • 脾积

    古病名。五积之一。《难经·五十四难》:“脾之积,名曰痞气。”《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膜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

  • 六元正纪大论

    《素问》篇名。本篇所论六气主司天在泉,五运为中气,左右间气纪步,即初气至终气为六气,以分一年四季,五运为木火土金水,如甲巳为土运等。五运和六气相配合,适三十年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故名。

  • 石龙藤

    出《名医别录》。为络石藤之别名,详该条。

  • 米瘕

    病证名。见《医说》卷五。《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好吃生米成瘕,不得米则吐清水,得米即止,米不消化,久亦毙人,宜鸡屎米煎。”本病与《诸病源候论》记载的米癥略同,参见该条。

  • 血纳(归)包络

    子午流注用语。《针灸大全》:“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意指凡阴经开过五输穴之后,由于包络为阴血之母,诸阴血皆归于包络的原则,再按“我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