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发明神书
见琼瑶神书条。
见琼瑶神书条。
病名。由筋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筋痹者。《素问·痹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圣济总录·诸痹》:“肝痹。……肝之合,筋也。故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则舍于肝也。”《症因脉治·肝痹》
出《婴童百问》。即脾疳。见该条。
【介绍】:宋代人。家藏《外科保安要用方》3卷。已佚。
根据阴阳消长的规律,阳热过盛的病证,往往耗伤阴津。如气分热盛,治宜甘寒生津;胃肠热结,治宜急下存阴;营血热盛,治宜清营养阴,或兼凉血解毒。对于阳热过盛的一切病证,谨防阴津的耗损,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生卒】:约1056~1093【介绍】:宋代著名药学家。字审元。原为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后迁居成都。他对发展药物学和收集民间单验方作出了贡献。唐慎微世医出身,刻苦学习,对经方更有所长,专心医业,
由经脉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广义的络脉又包括十五络、络脉及孙络几部分,其中紧连十二正经及任督脉的分支共十四条,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由十五络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称络脉,即狭义的络脉;由络脉再分出
①《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方。大黄、牛膝各五两,代赭石一两,朴硝、牡丹皮、甘草、紫菀各三两,虻虫、水蛭、桃仁、干姜、细辛、芒硝各二两,麻仁五合。水煎去渣,纳朴硝,分五次服,五更为首,去一炊顷再服,自后将息
病名。疟疾之重危变证,亦称劳疟。《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疟后变症,惟痢最为危急,……其次疟劳,或素有弱症而又患疟,以致旧病更深,或因疟煎熬,日久顿惫,精神衰耗,内热不清,肌肉消削,渐至往来潮热,
痰证之一。①泛指因元气虚所致的痰证。《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可攻者,便是虚痰。……或以形羸气弱,年及中衰者,即虚痰也;或以多病,或以劳倦,或以忧思酒色,致成劳损,非风卒厥者,亦虚痰也;或脉见细数,脏
证名。指表虚症状和里实症状同时存在。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多由卫气不足,外邪传里,胃肠积滞,痰瘀停留所致。详见表虚证、里实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