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痰结

痰结

痰证之一。因火邪灼津,燥痰日久,气虚津枯,痰液粘结所致。以结于喉部为多见。《明医杂著·痰饮》:“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痰结也。”治宜散结化痰可用加味甘桔汤清化丸。一名梅核气。参老痰条。亦有结于胸膈胁下者。《万病回春·痰饮》:“胸膈有痰不化,元气虚弱,津液干燥,咯难得出,喘嗽身热,痛难转侧者,是痰结也。”“胁下有痰,作寒热咳嗽,气急作痛者,亦痰结也。”方用瓜蒌枳实汤。参见痰证条。

猜你喜欢

  • 头软

    五软之一。头为诸阳之会。小儿先天胎禀不足,肾之阳虚髓弱,后天营养不良,脾之清阳不升,故头软不能抬举。治宜温肾补脾,益气升阳。用补中益气汤兼服补肾地黄丸。

  • 割脂疗法

    即割治疗法。见该条。

  • 肩痛

    指肩关节、肩胛周围筋骨肌肉作痛。见《甲乙经》卷十。肩为手三阳经交会处,又属肺脏分域。由外感风湿所致者,肩痛偏后,常与背痛并见。治宜祛风化湿。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若因肺受风热者,症见肩痛偏前,痛连手臂。

  • 五行

    指木、火、土、金、水五类自然事物及其运动。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类事物来说明自然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哲学思想早见于《左传》、《国语》和《尚书·洪范》等书中。战国时代,五行说颇

  • 毛姜

    见《本草正义》。为骨碎补之别名,详该条。

  • 痧麻明辨

    书名。1卷。清·华壎撰。刊于1879年。本书专论麻疹(痧麻),首为总论,次列正候、兼候、回候、变候及附候五类。每类又分若干节,介绍证候、治则等内容。末附治痧三方。

  • 髋骨

    ①骨名。又名胯骨、跨骨、骻骨、髁骨、。解剖学同名骨。左右髋骨与骶骨通过韧带形成一个完整的骨性环,即骨盆。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所组成。②经外奇穴名。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定位在“梁丘两傍各五寸。”

  • 搓食指

    小儿推拿方法名。《厘正按摩要术》:“搓食指……大指中指合而直搓之,能化痰。”

  • 黑中无苔枯瘦舌

    舌体枯瘦,中色黑无苔。多因伤寒发汗太过,津枯血燥所致,可用炙甘草汤加减滋养阴血(见《伤寒舌鉴》)。

  • 伤寒类证

    书名。①金·宋云公撰。3卷。刊于1163年。宋氏自称密受于“常山医流张道人”。全书将仲景397法,分证50门,共484法。用表格的形式列述了伤寒诸证及其兼证证治,并指明当用何方治疗。②清·关燿南编。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