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早晨空腹服药。详空腹服条。
证名。指走马牙疳患者之口臭。参见走马牙疳条。
又名《黄帝内经素问》,为《内经》组成部分之一。原书九卷,共81篇(魏晋以后只存8卷)。唐·王冰补注释此书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的《素
流痰病的一种。见《疡科心得集》卷中。多为先天不足,三阴亏损,或有所伤,致使气血凝滞所致。多发于小儿,常见于大腿内侧或外侧处。初起全身寒热间作、食少、困倦、无力、面黄、形体消瘦,腰痛腿酸,朝轻暮重,甚则
疮疡诊法之一。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一。肿为疮疡常见的局部体征之一。由邪郁经络,气血凝滞而成。若红肿高突,根盘收束,焮痛色赤,势急变速,属实属阳,病浅易愈。若不红不痛,平坦散漫,或坚硬难溃,头面手足虚浮
【介绍】:见龚廷贤条。
指左右颞骨的下颌关节窝。《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两钓骨名曲颊,即上颊之合钳,曲如环形,以纳下牙车骨尾之钩者也。”
①古病名。指因房劳汗出,风邪乘袭的病症。《素问·风论》:“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内风》:“新房室竟,取风,为内风。其状恶风,汗流粘衣被,此其候也,大补黄芪汤。”②指肝风。与外风
综合性医书。宋·窦材撰于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3卷(另有《神方》1卷)。作者以《内经》为医学正传,上卷论经络、灸法等;中卷分述伤寒诸证和杂病;下卷续载内科杂病,兼论外科、妇科、儿科和一些病证。《
①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疰无新久,先仰卧,灸两乳边邪(斜)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又治诸气神良。一名注市。”近代《中国针灸学》称疰布。位于胸侧部,腋中线上,当第七肋间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