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竹蠹虫蛀末

竹蠹虫蛀末

《中药大辞典》:竹蠹虫蛀末

药材名称竹蠹虫蛀末

拼音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

别名竹蛀屑(《圣惠方》)。

出处《纲目》

来源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幼虫蚀害竹秆后的蛀屑

功能主治《纲门》:"治聤耳出脓水,汤火伤疮。"

用法用量外用:撒敷或调涂。

复方①治聤耳出脓:竹蛀屑、狼牙、白蔹等分。同研令细,每用少许,纳于耳中。(《圣惠方》)

⑦治汤火灼烂:竹中蠹虫末,涂之。(《备急方》)

⑧治湿毒臁疮:枯竹蛀屑、黄柏末等分。先以葱、椒、茶汤洗净,搽之,日一上。(《纲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竹蠹虫蛀末

药材名称竹蠹虫蛀末

拼音Zhú Dù Chónɡ Zhù Mò

英文名frass by bamboo moth

别名竹蛀屑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粉蠹科动物褐粉蠹的幼虫蚀害竹竿后的蛀屑。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tus brunneus Steph.

采收和储藏:捕捉竹蠹虫时,同时收集竹竿蛀孔中的粉屑。

原形态褐粉蠹,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mm,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腮端具2齿,小腮须呈长丝状。前胸节能转动,翅2对。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后翅膜质,适于飞翔。足3对,各有跗节5节。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多栖于竹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去湿敛疮。主耵耳流脓水;湿毒臁疮;烧烫伤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撒敷或调涂。

各家论述《纲目》:治耵耳出脓水,汤火伤疮。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太白米

    《全国中草药汇编》:太白米药材名称太白米拼音Tài Bái Mǐ别名假百合来源为百合科假百合属植物假百合Notholirion hyacinthinum (Wils.)Stapf以

  • 茸毛木蓝

    药材名称茸毛木蓝拼音Rónɡ Máo Mù Lán别名山红花、血人参、红苦刺来源豆科茸毛木蓝Indigofera stachyoides Lindl.,以根入药

  • 棒棒木

    《全国中草药汇编》:棒棒木药材名称棒棒木拼音Bànɡ Bànɡ Mù别名棒棒树、棒子木、棒子树、黑弹木、黑弹树、朴树、木黄瓜树、白麻子、白麻树来源榆科朴树属植物小叶补Ce

  • 野菱

    药材名称野菱拼音Yě Línɡ别名刺菱、菱角出处1.《纲目》云:“野菱自生湖中,叶、实俱小,其角硬直刺人,其色嫩青老黑。”2.《纲目拾遗》记载:“刺菱乃小菱也,生杭州西湖里,六桥一带多有之,以其四角尖

  • 大叶拿身草

    药材名称大叶拿身草拼音Dà Yè Ná Shēn Cǎo英文名all grass of Lax-flower Tickclover别名路蚂蝗、粘衣草、山蚂蝗、野毛豆、羊带归、白花饿蚂蝗、饿蚂蝗、水倒提

  • 拔毒散

    《全国中草药汇编》:拔毒散药材名称拔毒散拼音Bá Dú Sàn别名小黄药、小迷马桩、迷马桩棵、小克麻、巴掌叶、肯麻尖来源锦葵科黄花稔属植物四川黄花稔Sida szechu

  • 莨菪叶

    《中药大辞典》:莨菪叶药材名称莨菪叶拼音Lànɡ Dànɡ Yè别名铃铛草(《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麻性草(《湖南药物志》)。出处《科学的民间药草》来源为茄科植物莨菪的

  • 公母草

    药材名称公母草拼音Gōnɡ Mǔ Cǎo别名四方草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棱萼母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dernia oblonega (Benth.)Merr. Et Chun[Van

  • 菠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菠菜药材名称菠菜拼音Bō Cài来源藜科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栽培。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滋阴平肝,止咳润肠。主治高血压

  • 小花老鼠簕果

    药材名称小花老鼠簕果拼音Xiǎo Huā Láo Shǔ Lè Guǒ来源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小花老鼠簕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us ebracteatus Vahl.采收和储藏:果